古代人是怎么保持飲用水衛(wèi)生的?
來源:怡寶桶裝水
編輯:友田達
時間:2015-01-08 15:43
春秋時期“杼井易水,所以去茲毒也”
中國最早保護飲用水源的行為,應該出自于對井水的保護。
井,是古人最重要的飲用水設施。傳說,井是五帝中顓頊的后代、秦始皇嬴政的先祖伯益發(fā)明的,《呂氏春秋》中所謂“伯益作井”,說的就是這么一回事情。從現(xiàn)代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來
看,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時期,已流行開鑿和使用水井,在河南偃師商城遺址和鄭州商城遺址上,都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一時期的土井。
其實,在更早的原始社會,中國古人已使用井了,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上,便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口水井。到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水井已非常普及。如在今北京西南的古燕國都城薊城遺址上,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發(fā)掘工作中,曾發(fā)現(xiàn)151口從春秋、戰(zhàn)國至東漢等各個時期的水井。
作為重要飲用水源,古代中國人特別重視保護井水,保護井水甚至成為古代公民的道德守則。
中國古代占筮推演鼻祖之作、《周易》“六十四卦”中的第48卦,卦名便是“井”,這反映了井在時人生活中的重要性,卦辭中便透露出了時人是如何保護井和井水的。主要采取
三種手段——
一“渫”。東漢荀爽認為,渫是去穢清潔之意,類似后世的淘井,定期清除污泥,使井水清潔。這一做法后來成為一種民俗,春秋時期每年春天都要淘井一次,《管子·雜篇·禁藏》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:“當春三月……杼井易水,所以去茲毒也。”大概意思是,每年春天三月份淘井換水,消除水里的致病物質。到漢代,水井保潔則定在夏季用水高峰來臨時的
夏至,《后漢書·禮儀志(中)》記載,“是日浚井改水”提高水質,以減少因直接飲用不潔井水而引起的季節(jié)性疾病發(fā)生。
二“甃”。三國時虞翻解釋,“以瓦甓累井,稱甃”,就是改進造井工藝,用陶瓦片加固井壁,防止和減少泥土散落井水中,目的除延長水井使用壽命外,也意在井水的保潔。
三“幕”。此法是給水井加上蓋子,防止雜污物掉進,污染水源,明科學家徐光啟《農(nóng)政全書》稱,“冪防耗損,亦防不潔,古人井故有冪”。到北宋這一條更受重視,當時都城東京(今開封)街頭的井都設有圍欄,蓋上蓋子,講究一點的上面搭建一個棚子,井蓋上鎖,防止老鼠、臭蟲落入和調皮的孩子往井里亂扔雜物,把井水搞臟。
上一篇:冬季需要養(yǎng)肺補水
下一篇:冬天咳嗽,干橙子皮泡水喝很管用
相關閱讀:
- 一起來了解水的PH2017-05-11
- 野外生存:如何讓臟水變成飲用水2016-10-28
- 飲用水小知識2014-10-16
|
|
|
|